位置:首页 > 学术 > 史料整理

宋代广西钱币相关史料

2018-11-15 10:20 [来源:钱币广场] 点击量:

 

一、关于货币的发行

 

俄诏广南、江南、福建、两浙、荆湖、淮南用折二钱改铸折十钱皆罢,其创置铸钱院及招置钱户并停。--《宋史·食货志》,元 脱脱等,卷180,志133,中华书局1977年版

蔡京上合,正逢财政困窘之际,他于崇宁二年做出了发行当十钱的决定。至崇宁四年已是盗铸横行,物价浮动,于是命福建、两广等地停用当十钱……崇宁五年,用小钞纳换两广等地民间现存当十钱。--《两宋财政史》,汪圣铎,见:脱脱 《宋史·食货志》,中华书局,北京:1995,第95页

知得州,公不鄙其民,膏枯抚羸,以恩信,民化服之,州置监冶铸铁钱,以绪计者储数百万,一日更圜法,命悉消毁。公独奋曰:事固不可知。格诏存之,后果复用,省费不贺。--《丹阳集》,葛胜仲,见:王安中 《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527页

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衡州咸宁监,二十万;舒州同安监,十万;严州神泉监,十五万;鄂州宝泉监,十万;韶州永通监,八十三万;梧州元丰监十八万)。--《文献通考》,宋 马端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第97页

梧州元丰监十九万,以上六监一百五十六万缗,逐路交用,以所入约所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 李心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33页

衡州咸宁二十万……梧州元丰十八万,已上六监一百五十六万缗,逐路支用,以所入约所用。--《宋会要辑稿》,清 徐松,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诸路铸钱总二十六监,每年铸铜、铁钱五百九十四万九千二百三十四贯。内铜钱十七监,铸钱五百六万贯;铁钱九监,铸钱八十八万九千二百三十四贯。……铜钱一十三路行使 开封府界。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淮南路。两浙路。福建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文献通考·钱币考二》第一册,宋 马端临,卷九 历代钱币之制,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37页-第238页

四年,尚书省言东南诸路盗铸当十钱者多,乃诏广南、福建路更不行使当十钱,有者兑换,於别路行使,其本路别铸小平钱。以闽、广系出铜处故也。又诏荆湖、江、浙当十钱并改作当五钱。--《文献通考·钱币考二》第一册,宋 马端临,卷九 历代钱币之制,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0页

政和三年五月辛卯,兴复广、惠、康、贺、衡、鄂、舒七州钱监,鼓铸夹锡钱,行于广南、荆湖、淮南路。--《皇宋十朝纲要》,宋 李直,见:顾廷龙,傅镟琼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64页

李焘记:“元丰六年五月丁丑广南西路转运司言:‘宜、藤、融州产白锡、黑铅,可于梧州置铸钱监,以十五万缗为额”。--《宋史食货志补正》,梁太济,包伟民,见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中华书局,第437页

 

二、关于货币的流通情况

 

崇宁监以所铸御书当十钱来上,缗用铜九斤七两有奇,铅半之,锡居三之一……乃令提刑司岁较巡捕官一路所获多寡,继令福建、广南毋行用,第铸以上供及给他路。凡为人附带若封识影庇私铸钱者,悉论以法,毋得荫赎。--《宋史·食货志》,元 脱脱等,卷180,志133,中华书局1977年版

通前十六州,请盐于十万仓者,凡七万余箩。絕长补短,漕司得錢六十五萬五千六百余緡,而岁支钱七十三万二千余緡,又以向者存留盐本钱充之,每箩八百足,七万余箩,当得七万余緡省,以补漕计。厥后张南轩为帅,乃请于朝,以三分盐息予诸州,而免诸州民戶苗米每一石取二斗之耗。后以诸郡实卖数奏请,其额稍减。--《嶺外代答校注》,宋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卷五 财计门,082广右漕计,中华书局1999年版

自农智高平,朝廷岁赐湖北衣絹四万二千匹,湖南絁一万五千匹,綿一万两,广东米一万二千石,提盐司盐一千五百万斤,韶州涔水场铜五十万斤,付本路铸钱一十五万缗。总计诸处赡给广西,凡一百一十余万緡。--《嶺外代答校注》,宋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卷五 财计门,083广西盐法,中华书局1999年版

朝廷岁拨本路上供钱、经制钱、盐钞钱及廉州石康盐、成都府锦,忖经略司为市马之费。经司以诸色钱买银及回易他州金银彩帛,尽往博易。以马之高下,视银之重轻,盐锦彩缯,以银定价。岁额一千五百匹,分为三十纲,赴行在所。--《嶺外代答校注》,宋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卷五 财计门,084经略司买马,中华书局1999年版

用钱为币,本皆足陌。……太平兴国二年,始诏民间缗钱,定以七十七为百。自是以来,天下承用,公私出纳皆然,故名“省钱”。但数十年来,有所谓“头子钱”,每贯五十六,除中都及军兵俸料外,自余州县官民所当得,其出者每百才得七十一钱四分,其入者每百为八十二钱四分,元无所谓七十七矣。民间所用,多寡又益不均云。--《容斋三笔》,宋 洪迈,卷四,民国版本

南州客旅,诱人作婢仆担夫,至州峒则缚而卖之,一人取黄金二两。州峒转买入交趾,取黄金三两,岁不下数百千人。有艺能者,金倍之;知文书者,又倍。--《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宋 范成大著,胡起望、覃光广校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第272页-第273页

诸路钱岁输京师,四方县此钱重而货轻。景祐初,始诏三司以江东、福建,广南岁输缗钱合三十馀万易为金帛,钱流民间。--《文献通考·钱币考二》,宋 马端临,卷九 历代钱币之制,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2011年版

自熙宁七年,以此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回,沿边州军钱出外界,但每贯收税钱而己,是中国货宝与四夷共享之也。--《文献通考》,宋 马端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绍圣元年十二月,申严铜钱出外界法。--《两宋货币史料汇编》,汪圣铎,见:脱脱 《宋史·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4页

所赍乃金银、铜钱、沉香、光香、熟香、生香、真珠、象齿、犀角。吾之小商近贩纸笔、米布之属,日与交人少少博易,亦无足言。唯富商自蜀贩锦之钦,自钦易香至蜀,岁一往返,每博易动数千,各以其货互缄,踰时而价始定。即缄之后不得与他商议,其始议价,天地之不相侔,吾之富商,又日遣其徒为小商以自给,而筑室反耕以老之,彼之富商,顽然不动,亦以持久困我。二商相遇,相与为杯酒欢,久而降心相从,侩者乃左右渐加抑扬,其价相去不远,然后两平焉,官为之秤香交锦,以成其事。既博易,官止收吾商之征,其征之也,约货为钱,多为虚数,谓之纲钱,每纲钱一千,为实钱四百,即以实钱一缗征三十焉。交人本淳朴,吾人诈之于权衡低昂之间,其后至三遣使,较定博易场秤。迩年永安州人狡特甚,吾商之诈彼也,率以生药之伪,彼则以金银杂以铜,至不可辨,香则}渍以盐,使之能沉水,或铸铅于香窍以沉之,商人率坠其术中矣。--《嶺外代答校注》,宋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5页

 

三、关于货币的制造

 

二广产铁,令鼓铸小铁钱,止行于两路;其公私铜钱兑换运输元丰库,仍于浔州置铁钱监,依陕西料例铸当二钱。--《宋史·食货志》,元 脱脱等,卷180,志133,中华书局1977年版

浔州监,元丰年间置,依陕西料铸当二钱,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罢,崇宁三年(1104年)置铁钱监,铸当二钱。--《广西宋代铸铁钱试析》,黄启善,广西金融研究:2003(S2):15

至熙宁七年 (1074年) , 梧州以铅钖易得, 万州以多铁矿, 皆置监。--《宋史·食货志》,元 脱脱等,卷180,志133,中华书局1977年版

绿鸦场在南流县,收铁六万四千七百斤,往韶州终水场库交。--《舆地纪胜》,宋 王象之著,赵一生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自然铜出星州,山岩间出铜处,于坑中及石间釆得,方圆不定,其色青黄如铜。--《本草纲目》,明 李时珍编,刘衡如、刘山水校注,引宋,刘翰、马志等编《开宝本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梧州生铁最良,梧州生铁,在镕则如流水然,以之铸器,则薄几类纸,无穿破。凡器既轻,且耐久。诸郡铁工煅铜,得梧铁杂淋之,则为至刚,信天下之美材也。--《嶺外代答校注》,宋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6页

崇宁三年(1104年),尚书省言:“韶州岑水场在熙宁、元丰间,岁收无虑六百万斤,除留充本州岛永通监鼓铸应副岑水场买铜处,其余尽输岭北诸监。--《群书考索》,宋 章如愚,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版,第27页

大观元年,京复相,遂降钱式及锡母于铸钱之路,铸钱院专用鼓铸,若产铜地始听兼铸小平钱。复命转运司及提刑司参领其事,衡州熙宁、鄂州宝泉、舒州同安监暨广南皆铸焉。二年,江南东西、福建、两浙许铸使铁钱。三年,京复罢政,诏以两浙铸夹锡钱扰民,凡东南所铸皆罢。--《宋史·食货志》,元 脱脱等,卷180,志133,中华书局1977年版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四月诏:“自今公私所用,每千钱须及四斤。”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三》,宋 李焘,中华书局2004年版

产银有桂阳、开宝、龙焙三监,五十一场在饶、虔、信、建昌、越、衢、处、道、福、漳、汀[四三],南剑、邵武、南安、广、韶、连、英、南恩、春、秦、兴元等州军府。两朝志无处、道、广、南恩、兴元五州府,却增陕、虢、商、陇、郴[四四]、衡、泉七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七》,宋 李焘,中华书局2004年版

蕲春铁钱监,五月至七月,号为“铁冻”。例阁炉鞴,本钱四可铸十;铁炭稍贵,六可铸十,工雇费皆在焉。其用工之序有三:曰“沙模作”;次曰“磨钱作”;末曰“排整作”。以一监约之,日役三百人,十日可铸一万缗。一岁用工九月,可得二十七万缗。--《游宦纪闻·卷二》,宋 张世南等,张茂鹏等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两,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宋史》,元 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379页

南渡,坑冶废兴不常,岁入多寡不同。今以绍兴三十二年及乾道二年比较,潼川……广西……铜冶废者四十五,淮西……广西……铁冶废者二百五十一。--《宋史》,元 脱脱,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531页-第4532页

渡江后,其数日减,至绍兴末,浔州产铅二万二千二百斤,宾州产铅五千六百斤,邕州产铅五千斤。--《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 李心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32页

韶州岑水场,方其盛时,场所居民至八九千家,岁采铜铅以斤计者至数百万,自建炎以来,湖湘多盗淫,及于英韶,焚掠死徙,无有宁岁,今所存坑户,不能满百,利入甚鲜,饥寒切身,无由尽力为国兴利。--《古今事文类聚外集》,元 富大用,见:王安中,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页

 

四、关于财税及相关律法

 

熙宁十年,富川县一千四百九十八贯四百九十六文。灵川县一千四百八十二贯五百二十四文,兴安县一千九百二十一贯一百五十四文,荔蒲县一千九百三十八贯九百一十九文,阳朔县一千三百五十一贯七百一十三文,邕州二千五百九十八贯三百二十二文,来宾县三百一十三贯二百八十九文一分三厘,融州三百九十一贯三百四十八文,梧州二千九百九十三贯七百五十一文,藤州二千五百二十一贯七百九十一文,欽州四千二百八十贯二百一十三文,灵山县三千一百八十七贯三百七十五文,玉林州一千一百六十二贯五百四十九文,浔州一千三百八十三贯二百八十一文。-- 《宋会要辑稿》,清 徐松,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085页-第5088页

又自国家置市舶於浙,於闽,於广,舶商往来,钱宝所由以泄。是以自临安出门有禁,下江有禁,入海有禁。凡舶船之方发也,官必点视,及遣巡捕官监送放洋。然商人先期以小舟载钱离岸,及官司之点、巡捕之送,一为虚文。於是许火内人告,以其物货之半充赏;又或以装发,则舶回日亦许告首,尽以回货充赏。沿海州军以铜钱入海船者有罚。淳熙五年五月,诏蕃商往来夹带铜钱五百文随离岸五里外,依出界法。--《文献通考· 钱币考二》第一册,宋 马端临,卷九 历代钱币之制,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4页

古者治民,必周知其夫家田亩六畜器械之数,未有不知其数而能制其贫富者也,未有不能制其贫富而能得其心者也。故三代之君开井田,画沟洫,谨步亩,严版图,因口之众寡以授田,因田之厚薄以制赋,经界既定,仁政自成。下及隋唐,风流已远,然其授民田有口分、永业,皆取之于官,其敛民财有租庸调,皆计之于口。其后世乱法坏,变为两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田之在民,其渐由此,贸易之际,不可复知。贫者急于售田,则田少而税多,富者利于避役,则田多而税少。侥幸一兴,税役皆弊。故丁谓之记景德、田况之记皇祐,皆以均税为言矣。然嘉祐中,薛向、孙琳始议方田,量步亩,审肥瘠,以定赋税之入。熙宁中,吕惠卿复建手实,抉私隐,崇告讦,以实贫富之等。元丰中,李琮追究逃绝,均虚数,虐编户,以补失陷之税。此三者皆为国敛怨,所得不补所失,事不旋踵而罢,此所谓不可复者三也。故臣愚以谓为国者当务实而已,不求其名。诚使民尽力耕田,赋输以养兵,终身无复征戍之劳,而朝廷招募勇力强狡之民,教之战阵以卫良民,二者各得其利,亦何所不可哉富民之家取有余以贷不足,虽有倍称之息,而子本之债,官不为理。偿进之日,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州县晏然。处曲直之断,而民自相养,盖亦足矣。至于田赋厚薄多寡之异,虽小有不齐,而安静不扰,民乐其业,赋以时入,所失无几。因其交易而质其欺隐,绳之以法,亦足以禁其太甚。--《宋朝事实》,宋 李攸,卷十五 财用,中华书局1955年版

臣闻昔之画财利者易为工,今之言财利者难为术。昔者之民,赋税而已。故其不足,则铸山煮海,榷酒与茶,征关市而算舟车,尚有可为之法以苟一时之用。自汉、魏迄今,其法日增,其取益细,今取民之法尽矣。昔者赋外之征,以备有事之用。今尽取民之法,用于无事之时,悉以冗费而糜之矣,至卒然有事,则无法可增。然独犹有可为者。--《欧阳修集·卷四十五·居士集卷四十五》,宋 欧阳修,中华书局2001年版

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以相知,盈虚不以相补。诸路上供,岁有定额,丰年便道,可以多致,而不敢不赢;年俭物贵,难于供备,而不敢不足。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三司发运使按簿书、促期会而已,无所可否增损于其间。至遇军国郊祀之大费,则遣使铲刷,殆无余藏,诸司财用事,往往为伏匿,不敢实言,以备缓急。又忧年计之不足,则多为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至或倍其本数。而朝廷所用之物,多求于不产,责于非时,富商大贾,因时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王安石集·卷七十》,宋 王安石,中华书局1959年版

煮海为盐,曰京东、河北、淮南、两浙、福建、广南,凡六路。其煮盐之地曰亭场,民曰亭户,或谓之灶户。户有盐丁,岁课入官,受钱或折租赋。……广南曰广、潮、惠、廉、化、琼、崖、儋、万安九州。三朝志潮州废于雍熙四年,两朝志仍有之;两朝志有化州,三朝志无之;三朝志又有高、窦、春、雷、融五州,两朝志乃无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七》,宋 李焘,中华书局2004年版

会计逋欠,每三月一比,谓之比部。故昔人有刑罚与赋检相为表里之说。今四曹改为十三司,而财计之不关刑部久矣,乃犹称郎官为比部,何邪?--《山堂考索》,宋 章如愚,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版

 

五、心得体会

 

此次整理宋代广西钱币资料共历时月余。由于笔者之前在钱币学会实习的经历,所以对钱币相关内容很感兴趣,这次整理宋代广西钱币资料对笔者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对于史料资料的整理,首先,笔者通过网络检索宋代相关史书,把能用到的都记录下来,利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将这些史料一一核对,通过浏览书籍的目录,找到与钱币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整理分类。其次,笔者通过宋代、钱币、广西等关键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找到了张荣军的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宋代钱币及钱监初探》,在这篇论文中,笔者了解到了广西宋代货币的出土情况及分类,通过梧州、贺州、浔州钱监遗址考古发现,找到关于广西钱币的发行机构、货币发行情况以及货币在广西的流通情况,并根据论文的引用找到了《宋史》、《文献通考》、《岭外代答校注》、《宋会要辑稿》、《丹阳集》、《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史料中涉及到广西钱币的发行机构、流通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再次,利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阅读了宋代跟广西相关的史料,《宋朝事实》、《续资治通鉴长编》、《欧阳修集》、《王安石集》等,找到了货币的财税、律法方面的内容。在《舆地纪胜》、《本草纲目》、《群书考索》、《游宦纪闻》等史料中找到了关于宋代广西货币的制造相关内容。最后,笔者通过将有关货币的发行、货币的流通情况、货币的制造以及财税及相关律法四个方面做了汇总整理。至此,笔者的整理工作告一段落。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广西钱币学会潘馆长对于笔者史料分类方面的指导以及同学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提供的帮助。

宋代有关广西钱币的史料种类较多,条目丰富,但后世散佚很多,再加之笔者所能接触到的史料有限,故虽尽全力,仍不能系统地完全收录,但笔者可保证已收录内容的真实性和可查性。

以上参考文献的具体版本均在摘录里已经标明,在此不加赘述,并向以上参考文献的作者、重印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学术期刊的作者等致以感谢。

 

作者:李国飞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发布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