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学术 > 史料整理

民国广西钱币相关史料

2018-10-30 15:00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点击量:

 

一、关于广西省银行兑换券 

 

1926年5月广西省银行开业时,……广西财政困难,……恰值自称公民自治军刘日福部队接受改编,驻防百色,将缉获走私鸦片烟土一批缴呈。黄绍竑即将这批鸦片烟变价得款毫银700,000元,全部拨充银行资本。以后,广西造币厂铸出的嘉禾银毫也陆续全数缴解广西省银行,只是这些银毫不是收兑劣质低次银毫改铸,就是收购银锭铸造,早已付出纸币,所以只能作为银行兑换券的兑换准备金,不能视同银行资本。——郑家度编著. 广西史志资料丛刊1 广西金融史稿 (上册)[M]. 1984 第255页。

 

在广西省银行成立之前,财政厅已于1924年7月接收了前省长张其煌移交的面额一元券1,100,000元。这批兑换券·在1926年1月开始收兑劣质低次银毫时,由财政厅先后分册拨往各地,加盖各地整理金融委员会的印章,作为收兑银毫的基金。

由于需要收兑的劣质低次银毫为数颇多,接收的原有1,100,000元兑换券不敷应用,财政厅奉广西军务署督办李宗仁、会办黄绍斌的命令,发行一种在1926年9月15 FJ以前概不兑现的兑换券,面额分十元、五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等6种,专供收兑劣质低次银毫之用。——郑家度编著. 广西史志资料丛刊1 广西金融史稿 (上册)[M]. 1984 第255-256页。

 

桂系省政府财政厅在1931年11月1日起发行的金库券,和广西银行在1932年8月4日起发行的银行兑换券,都是每张面值为10元、5元、1元的本位币券。1932年底广西银行虽然添印1角辅币券1,000万张,总金额100万元,但为数不多。——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

 

二、广西境内流通的货币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全国通用法币,广西当局抵制而仍用桂币,直至1938年法币才在广西取得合法的地位。又全国用大洋,广西用小洋,以毫币为本位币,这在当时也是特有的。——广西地方志协会编. 广西地方志协会1987年学术年会 论文集[M]. 1988,第303页。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3月28日,陆荣廷与上海商务印书馆签订印刷民国元年版壹元券2000000张,伍元券1000000张,拾元券500000张的合同,并立即执行,随印随发行。这种票券在鬱林市面广泛使用。——玉林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 玉林金融志[M].2006.12,第27页。

 

占据南宁自封省长、总司令的蒙仁潜,林俊廷印刷发行壹元和五角面额的“广西银行通用券”100万元。

占据桂林、梧州、柳州的沈鸿英印制发行面额1元、5元、10元、2角、5角的“广西银行”券、“广西临时军用票”。

占据桂林自称公民自治军临时总司令的梁华堂印制发行“桂林地方银行”券,发行纸币5万元。

北洋政府委任的省长张其煌抵邕就职后,组建“广西银行”,并将事先印制的纸币300万元带回,实际190万元,发行“广西省银行”券。

卷土重来的陆荣廷发行边防票300万元。——玉林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 玉林金融志[M].2006.12,第28页。

 

南宁市面通用广西纸币及一亳、双亳之银角、制钱等。以亳洋为本位,每元兑广亳十角,每角兑制钱一百。纸币⋯⋯即广西银行发行之钞票, 民国六年以前,十足通用,十年以前,约照九折五、六行使,十一年以来, 跌至四五折,每况愈下矣。二、 桂林交易, 全用银角,作省平七分三厘五计算。三,梧州贸易,均以银亳为本位,通用广东双亳、单亳及香港单亳,均定七二折银计算⋯⋯纹银极少,几已绝迹不用。纸币通用广西银行钞票,有十元、五元、一元三种⋯⋯民国以来,军政各费,多借纸币为接济,至十年止,已约有一千数百万元。市面现金缺少,更发一亳辅币券,数亦二、三百万,银行基金几罄,初则限制兑现,继则跌价行使。——上海同业公会:《钱业月报》 1922年第 4 卷第 5 期。

 

民国二十五年,桂系政府发行1角券,民国二十七年发行5角券,并印制“广西农产证券”,由广西农民银行发行,桂系政府印制的“广西农产证券”标以“壹圆”、“伍圆”面值,成为变相货币主币。南京国民党政府严加制止,指令中 、中,交 、衣四行驻广西联合办事处给广西衣民银行发放贷款法币 500万元,(相当于所印广西农产证券总金额),以资周转,广西将这批农产证券封存。 广西银行鬱林分行发行这种法币在鬱林市面上流通。——玉林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 玉林金融志[M]. 2006.12,第29页。

 

旧桂系军阀多年来印刷发行的各种面额纸币, 据上述有案可查的共计 2150 万元,连同广西官银钱号印制发行的 313 万元,总计 2823万元⋯⋯发行实绩 2743 万元, 按当时全省人口约 900万人计算,平均每人摊派 3 元多。——郑家度: 《广西金融史稿》 (上),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年版, 第 194页。

 

从 1912年到 1920年,陆荣廷统治时期广西发行银币数目可由下表表示[10]。

时间 订制人 铸币机关 硬币形式 面值总额 备注

1912,9,1-12,20 陆荣廷 广东造币厂 广东双亳 398,600 无

1913,9,14 陆荣廷 广东造币厂 广东双亳 每月50万元 为期一年

1915,6,13 张鸣岐 广东造币厂 广东双亳 每月 120 万元 为期一年

1918,11 陆荣廷 南宁铜元局 铜元 270,000 万枚 自铸

1919 陆荣廷 广西造币厂 广西双亳 不详 自铸

1920,2,26 范元茂 广西银行 广东双亳 不详 范为广西银行总经理——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0页。

 

但在这一年的年底,柳州市的通用货币仍为银两。由于当地这时已不再设有银炉,所以没有银锭的改铸和新铸,多使用旧铸北流锭或他处流入的旧银锭,主要有广东九九银,桂林九八五银,贵州九八银等。南宁则在日常交易中仍有银两使用,向国库缴纳粮饷,仍以纹银为标准。流通较为普遍的是10两一锭的小元宝,俗称马蹄银。——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即使在新桂系广西银行盛极一时,银行兑换券和银毫顺畅通行的1933年,铜元在各种通货中的份额,仍占一定的优势。具体比重数字是:在桂林,城市占24%,乡间占70%;在南宁,城市占7%,乡间占70%在梧州,城市占7%,乡间占20%;在贵县,县城占30%,乡间占40%;在全县,县城占46%,乡间占70%;在博白,县城占69%。偏僻县份特别是穷乡僻壤,货币市场几乎是铜元的一统天下。据1935年的调查,全省流通中的铜元总值在100万元以上。——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页。

 

广西的货币,自满清末叶,军阀陆荣廷任广西省都督时,直至民国十年(1921年)陆氏倒台,均发行桂钞,发行数量无法统计。陆氏失败后,桂钞之流落于商场及省内民间者,亦不可胜计,民间因留存桂钞。而致倾家荡产者,大不乏人。

1925年,黄绍竑任广西政府主席,起初亦发行桂钞,惟不似陆荣廷时代的任意发行,滥发无度。其发行制度,系由财政厅监督,经广西省银行有规划的发放,视乎省内邕、梧、桂、柳等地的商场大小,及其需要的流通量情况,而先后分期发放,投入市场。

广西省内商场,一向通用东毫,即广东省所出之双毫及少数单毫。——梧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梧州文史资料选辑 1-4辑 修订版[M].2016

 

1912年5月,陆荣廷令发行清末广西银行印就的银元票100 万元。另派员在上海印刷1角券、5角券共 60万元,8月投入流通。——广西地方志编筹委员会办公室编:《广西地方志·广西大事记(中华民国之一)》 2004年第4期,第64页。

 

民国十五年到民国三十八年(1926至1949年),新桂系李崇仁、白崇禧、黄绍兹、黄旭初统治广西时期,他们就放手发行纸币,把民国十五年版纸币1000万元发行后,民国十六年又加印600万元;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加印伍毫券300万元,贰毫券200万元。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新桂系政府又先后向美国公司订印纸币2000万元,加盖“总经理印”,“协理之印”,予以发行。

同年,黄绍兹组建的广西省银行倒闭,广西各大城市私营钱庄纷纷开业,而且还发行凭票(一种银号纸币)。主要有:鬱林县信昌银号发行凭票2万元,贵县、兴业、彰林三县联办汽车公司.发行公司凭票1万元,南宁裕利银号发行凭票99000元,面值100元、50元两种,桂林社会益银号发行凭票40000元.面值100元、50元、lO元、5元等。——玉林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 玉林金融志[M]. 2006.12,第28页

 

广西省内仅有很少的港洋,鹰洋,法光,袁头洋及中山洋(这些银元只是当作商品买卖),市面上实际的流通货币可以说是只有毫银。现时省内流通的毫币,可大别之为二种:(一)广西毫(即嘉禾毫)(二)广东毫。后者?有新旧之分,新毫即所谓中山毫,旧东毫则按铸造年份可分为数种。——郑家度编著. 广西史志资料丛刊1 广西金融史稿 (上册)[M]. 1984,第35页。

 

民国初,合浦市场流通中山毫银。此外,民国18年军阀邓本殷铸造的八属 毫银也在合浦流通。——合浦县志编纂委员会.合浦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12,第569页。

 

民国24年,南京政府规定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 抗日战争时期,合浦市面流通的纸币有:中国银行发行的2角券、1元券、2元券、5元券、50 元券等5种;交通银行发行的2角券、1元券、25元券、100元券、500元券等5种;中央银行发 行的1元券、500元券、1万元券,辅币有1分券、5分券、1角券等;农民银行发行的水牛图纸 币有1元券、 50元券等几种。民国31年,中央银行发行关金券。37年,又发行金元券取代法 币和关金券,面额有1元券、5元券、10元券、50元券、100元券等5种,辅币有1分券、5分券、 1角券、2角券、5角券等5种,此币发行不到一年,即贬值为废纸。38年上半年,国民党政府 逃到广州又发行银元券,但此币运抵合浦后遭拒用。——合浦县志编纂委员会.合浦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12,第569页。

 

民国初有开国纪念币(袁头洋)、孙中山纪念币(孙头洋),铜元币共有四种版:四钱重等 于20文,二钱重等于10文,一钱重等于5文,四分重等于2文。民国13年铸的毫银称小洋,有 一毫、二毫、中山毫、龙毫等。国外输入的光洋有墨西哥洋、日本龙洋、港洋、法洋等。镍 币面额有5分、10分等。县境市面交易以铜元、光洋、毫银为主币。——浦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浦北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575页。

民国期间县境流通的纸币有中国银行印发的2角、 1元、2元、5元、50元等5种;交通银行印发的2角、1元、5元、10元、100元、500元等6种;中央银行印发的1分、5分、1角、1元、 500元、5000元、1万元等7种;农民银行印发水牛图纸币;广东省银行发行东票有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5种;广西省发行的桂钞有毫币券1毫、2毫、5毫及1元等4种。民国24 年(1935年)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以广东省银行发行的毫券、大洋券为法币,与桂钞比值为 1:2,逐步代替硬币。——浦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浦北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575页。

 

铜元 亦称铜板。 县内俗称“铜仙”。清朝有光绪元宝、大清、宣统3种。民国有开国 纪念币、孙中山纪念币,以及各省自铸的铜币。1枚铜币换10个铜钱,280枚至320枚可兑换1 枚银元,县内从民国10年起始用。民国25年,政府以十进位与“百分制”实行币制改革,又 发行半分与壹分两种新铜币,1枚壹分新铜币换算3个铜元,10枚换法币1壹角,100枚换法币 壹元。铜元使用到抗日战争结束止。——东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东兰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460页。

 

县印纸币 民国18年,国民党县党部为应付日趋危机的财政支出,授意金库室用“六刀 纸”(一种质量较好的机制文用纸)印发几十万张面额为贰角的钞票在县境内流通。这种钞票 正面印有县长郭春田、金库主任韦绍绿的字样,并盖有各自的印章,这些钞票在民间贸易交 往中,信誉日趋下降。到民国21年底,逐步退出市面,停止流通。

关金券 关金券是“海关金单位换券”的简称,民国中央银行发行面额有一仟元和伍仟 元两种。开始作为缴纳关税之用。民国31年4月,以关金券1元换法币20元比价,与法币同时 流通使用, 流入县内市场。由于物价暴涨,民国37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按比价 收兑关金券。不久,金圆券也因市场通货膨胀而票面贬值失去信誉,民众自发在市场流通银 圆、东毫、西毫、铜仙等银、铜币。——东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东兰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460页。

 

民国元年(1911 年)后,铜元流行甚多,铜钱一类流通领域渐行消失。民国 3 年始有本省纸币十 元、五元、一元、五角、一角等五种在市面流通。民国 10 年以后,市面通货更复杂,有广东旧毫、广东 新毫、广西杂色旧毫(俗称西毫)、广西嘉禾新毫、中山毫及云南省铸的银元、中洋(五角)等。各种银 元、银毫之比值不尽相等。其间军阀沈鸿英、林俊廷发行的军用票,曾在市面流行,终随其垮台而变 成废纸。民国 23 年,广西省银行发行面额为十元、五元、一元、五角、一角之钞票,省金库发行面额为 一元的金库券(小洋加三),与银毫、铜元同时在市面流通。民国 24 年秋,县金库曾发行铜元卷,面值银元一百枚,信用不著,次年春遂全数销毁。民国 30 年,除广西省银行钞票外,有中央、交通、农民四 家银行的钞票流通市面,均以法币计算,省币二元值法币一元。此后,货币流通均以法币及桂钞为本 位,银毫、铜仙为辅币使用,禁止现银(银锭、银块、碎银)流通,实行兑换金银,严禁白银出口。民国 28 年,始有镍币在市面使用,同时禁止使用铜仙。民国 31 年,汪伪政府发行中国储备银行之“储币”,日寇陷境时曾短期在市面流通,日寇败退,遂成废纸。由于通货膨胀,纸币贬值,民国 31 年,中国银行 发行面额一元及五元的关金券。关金券与法币的比值为 1 比 20,与法币、银元、银毫、镍币同时在市 场通流。民国 35 年后,民国反动政府发动全面内战,战费浩繁,滥发钞票,银元卷、金元卷(金元卷 1 元二法币 300 万元)有如缺堤洪水涌入市场。由于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一日数涨,至 38 年市场 交易逐渐代之以银元为本位,或以谷米代币,或以物易物。——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448页。

 

民国时期,流通的铜元有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湖南等省铸造的“当制钱十文”、“当制钱二十文”两种及1分等新铜元铺币,一直沿用到28年(1939年)后,才由政府作价收回,禁止使用。但至解放前夕,由于纸币币值不稳,铜元复又流通市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百色市志,第465页。

 

纸币民国4年(1915年),陆荣廷统治广西,发行1元、5元、1角、5角等纸币,百色俗称“金鱼黄”票。11年6月。广西军阀蒙仁潜发行军用票1元,百色市场亦有流通。16年后,市面流通广西省银行发行的兑换券。

21年以后,市面流通以广西省银行发行的桂钞居多。27年5月起,市面开始使用中国、中央、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元、2元、5元、20元、50元、100元、1000元、2000元、5000元、10000元等10种法币,桂钞兑换收回后又出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券。31年4月,中央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元、5元、5分、20分的关金券与法币并行流通,至37年废用。同年8月23日,金圆券在市面流通,面额分1元、5元、10元、50元、100元5种,法币兑换收回,后又出现百万元以上大面额的金圆券。38年7月,银圆券在市面流行,百色商民不予信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百色市志,第465页。

 

据民国22年统计,时流通于县内市面的大铜仙约占市面货币流通总量的30%。——灌阳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编,灌阳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版,第363页。

 

民国15年广西开铸的嘉禾新毫(西毫),民国18年后广东所铸的孙中山头像的中山毫等,均在县内市场流通。其中东毫、龙毫、民毫、中山毫等价使用,嘉禾新毫则往往低于其价1至2成使用。民国22年流通于县内市场的货币中山毫占40%,,嘉禾毫占2%。民国24年,国民政府规定使用纸币,禁止银圆、银毫流通。由于灌阳地处边远山区,仍有少;量银毫暗地流通市场。——灌阳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编,灌阳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版,第363页。

 

民二十七年( 1938) ,有国币、镍币输入,与省币互相行使,自兹而后,广东龙毛、双毛、袁光、法光、镍币、铜仙等同时不见使用。——岑家文,谢次颜,潘鼎新 . 凤山县志·经济·金融[Z]. 民国三十五年编纂本,1946

 

三、关于广西货币政令、通知

 

继1910年宣统2年清廷发出废两改元令后,1912年3月14日,广西军政府发出《财政司电令各属将所收杂捐一律改用元计文》:油榨、糖榨、白酒及牛捐等项“向系以各属市平伸合省平报介,帖费一项,向系以七三兑库平征收。现自中华民国元年四月一号起,一律改用元计。”重申废两改元之意。——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1914年2月7日北洋政府公布《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规定我国货币“以纯银库平六钱四分八厘为一单位,命名为元。”——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抗日战争中期的1939年,虽然南京政府和桂系省政府先后颁发货币管理法令,白银收为国有,严禁流通使用,但在桂林附近的百寿县(今临桂)市场上一度公然行使白银。——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桂系省政府于1939年5月30日以财地字第3608号代电严饬百寿县政府,“嗣后务须严肃执行管理货币各项法令,毋庸稍有顾虑,致碍要政。并迅即于各圩市分别筹设谷行,凡出售谷米,应一律运至谷行交易,如有在家私售索取白银情事,着即查究,以杜暗中操纵。”——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民国成立以后,全国部分偏僻地区包括广西在内,市场小额交易,特别是农民出售小量农副产品时,仍然收用制钱。1914年北洋政府财政部发出通令查禁商民携带制钱,“数逾万枚者,一律扣留充公。”但到民国建立20多年后的1933年,新桂系军阀集团对全省各县的金融货币市场概况进行了一次普查工作,在武鸣和容县两地发现,市场交易仍“间有用制钱者”。——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

 

1935年11月3日,南京政府公布《施行货币管理布告》,规定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1943年6月16日,中央造币厂以渝新总字第7647号公函请求广西银行通知辖属各分支行处代理收兑制钱,每公吨收兑价为法币4,000元,另加手续费10%经过这次限用和收兑后,制业才不复在市场交易中出现了。——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

 

民国建立后的1912年2月22日,广西军政府发出《准湖南谭都督咨开通用湖南新铸铜元转谕各属遵照电》:“准谭都督筱(十七日)电开,湘铜币缺乏,已开局鼓铸。暂定式样系阳面用中华民国湖南铜元等字,阴面用民国军旗,即日发行。希转饬各属银行钱号,与旧币一律通用。”——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9月18日,南宁市政府发出《布告禁运铜仙往上下游出口文》:“近以南宁市面铜元缺少,业经布告禁止运往下游出口在案。兹据探报,有等奸商私行运往上游,再绕道下游出口,似此较狯伎俩,殊属不法,应再布告严禁。后南宁铜元,一律不准运往上下游私自出口,如有不遵,一经查获,定即充公罚究。”——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9月27日,广西省银行总行向南宁分行发出指令:“现查南宁市面铜元缺少,供不应求,亟应设法调剂,仰该行长等立即向粤购办铜仙500万枚,交军用船运邕,以平市价。”——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这一年9月11日,桂系省政府财厅、广西省银行、农工厅、总商会、市商民协会等单位共同成立维持南宁市铜元委员会,并且议定维持办法3项:1、由政府下令禁止钥元运出南宁下游2、由政府商请省政府准由商民持照由运铜元来维持市面3、由政府一次过先运铜元500万枚来出,接济市面,压低铜元价格。——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6月5日,桂系省政府发出《重申行钞铜元使用比价标准仰各遵照电》“查本省行钞与铜元兑换比价,及满行钞一元以上之交易不准使用铜元,均经本府通电伤行在案,惟以日久玩生,各地商民多不遵行,殊属视政令,合应重申前令,严加取缔,今再电仰各县政府公安局晓谕商民切实奉行,如有违背,着即照章严处,毋稍宽假,以维币政。”——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

 

1943年6月16日,中央造币厂以渝新总字第7647号公函通知桂系省政府,通知桂系省政府,提高铜元收兑牌价为:省内地铜元每公吨收兑价国币12,000元,省边区铜元每公吨收兑价国币20,000元,均各发给收兑机关补助费每公吨国币2,000元;和补助乡公所押送费每公吨国币600元。并且要求各地收兑后运送到桂林、柳州、宜山、梧州4地集中,每公吨发给相当收兑牌价10%的手续费。——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40页。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旧桂系上台后,(1)立即派人去上海印制不兑换的主辅纸币,辅币有壹角、伍角、主币有壹元、伍元、拾元。(2)把库存清朝末年广西官银钱号和广西银行印就而未发出的银两票,银元票100万张分散到各地发行。(3)凡有广西银行及官银钱号纸币,一律通用,不得无故惊疑,纷扰兑换。——玉林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 玉林金融志[M].2006.12,第27页。

 

孙中山任命的广西省长马君武命令县、市商会把民国元年版的一元券和民国七年、民国十年五角券加盖商会印予以发行,又印制伍角券、壹元券两种“广西军用钞票”30万元。这是广西发行军用粟的开端。——玉林市金融志编纂委员会. 玉林金融志[M].2006.12,第28页。

 

其次,两三月前,广西统计局局长……(最近本省省金库,为求出纳计算划一起见,曾自七月十五日起,发行金库国币券,每元规定值毫银一元三角。……)——广西经济编辑部[编辑] 广西经济发行部出版. 广西经济[M]. 1934 ,第20页。

 

查本省纸币兑换银亳向系十足通用。官厅文告, 不准低折,有何补水之可言?应将此层删除,以重币政。——郑家度: 《广西金融史稿》 (上),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年版, 第 163页。

 

那么年来外汇的高涨,无疑地,只是我们禁银出口的结果,(本省自民国二十年九月起重申禁银出口禁令,至今未曾取消。)绝不是什么币制的关系。——郑家度编著. 广西史志资料丛刊1 广西金融史稿 (上册)[M]. 1984 ,第35页。

 

广西省政于1927年2月发出通告,将此种兑换券十足收回。同月28日指示广西省银行:先后收回发行的面额五元、一元、五角三种兑换券,应即封存,毋庸再发行使用,面额二角、一角辅币券,可以继续发行。

与此同时,广西省政府发出《布告限期收清本省发行之兑换券逾期作废文》宣布:本省发行之兑换券,原为一时调剂金融之用,现经印刷正式纸币,此项兑换券,自应收回,不再行使,以免混淆,兹定期至本年12月底止,一律收清,逾期作废。——郑家度编著. 广西史志资料丛刊1 广西金融史稿 (上册)[M]. 1984 见257页。

 

四、广西货币汇兑、发行、流通的问题

 

铜元的兑换率,随着供求关系而时涨时跌,总的趋势是:因为铸造数量日多,价值渐跌。1923年,桂林市银毫1元可换铜元120枚上下。但自嘉禾毫不断贬值后,农民出卖农产品,拒收银毫,只收铜元,广大农村对铜元的需要量增加。部分商人利用东毫与嘉禾毫的差价,将东毫换成铜元,输出广州等地,套取差额利润,因而铜元身价又日见提高。1927年夏,南宁市银毫1元只能兑换铜元110枚上下,并一度出现铜元荒,影响市场交易和物价稳定。——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据记载:10月14日,维持南宁市铜元委员会首先从南宁分行买进铜元10万枚,每万枚作价小洋84元,亦即小洋1元折铜元119枚,另向南宁市各商号买进铜元40万枚,每万枚作价小洋90元,亦即小洋1元折铜元111枚。10月15日,在南宁市城内、城外设铜元兑换点10处,公开兑换,规定小洋1角兑换铜元12枚,每人兑换最多不得超过1元。当天即换出15万枚。10月16日星期天停业休息。17日换出149,940枚。18日修改兑换限额,每人减少为只能兑换小洋2角。当天又换出铜元84,500枚。19日换出60,400枚,以后每天兑换额大抵均在5、6万枚之间。11月7日,电昌号轮船从广州首批运来铜元200包,每包5,000枚,共计铜元100万枚。到11月底的一个半月内,总共兑出铜元4,126,164枚,这场铜元荒风波,才渐告平息。——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页。

 

1936年6月,新桂系军阀集团勾结广东军阀陈济棠发动“六一运动”,通电倒蒋,陈兵湘桂边界,因而军事开支浩大,不得不发广西银行兑换券,以致省钞价格日跌,铜元价格上升,每省钞1元只能兑换铜元140枚,低于桂系省府原来规定省钞1元兑换铜元200枚的规定。——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39页。

 

但是,情况并无好转,1937年初,钞价继续下跌到每元只能兑换铜元118枚。当南京政府在1935年11月4日颁发《施行货币管理布告》,统一全国币制,严禁金银流通时,也禁止当十及当二十铜元继续行使。以后规定铜质较好的当十铜元100枚兑换法币1元,铜质较差的当二十杂色铜元,按铜元每公吨作价法币2,000元,另加手续费法币300元收兑。但是,南京政府的命令,对广西是鞭长莫及,不能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所以,禁者自禁,行者自行,铜元流通,依然如故。——郑家度:广西近百年货币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

 

民国31年中央银行发行关金币,民国37年发行金园券,取代法币和关金币。 民国38年3月又发行银元券,遭到人民拒用。当时以1:300万元的比价收兑法币。流通不到一年,即贬值成了废纸。市面上交易仍以银元为主,农村集市盛行以物易物,大多以大米、洋纱交换。——浦北县志,浦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575页。

 

据1928年海关统计,当时广西每年输出农产品的价值仅为6900万元,外来输入工业品约值8400万元,逆差较大,加上受蒋桂战争的影响,广西发行的纸币贬值,失去信用,港币与国币支配了广西金融。——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编,第122页。

 

后来由于连年战祸,发生滇桂、粤桂军阀混战,围攻南宁,加上各军阀又在广西发行货币,强迫使用,金融混乱,没有保证,流通停滞,不少群众因货币变成废纸,怨声载道,市场遭受严重破坏。——南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南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志【M】1994,第7页。

 

民国36年,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强征税收,滥发货币,造成市场物价飞涨,货币日益贬值,群众拒用,日常交易被迫以物易物,流通极受影响。据民国38年5月9日《广西日报》载:“这几天,南宁的街头景象是在一种金融变态的发展下自寻办法,在未有一种新的货币取代金元券的地位之前,市面的交易,惟有不厌其烦的物物交换,菜市及街头、街尾的零售小摊,完全以白米作标准,甚至理发店,上馆子,都需要随身带一袋米……由于携带不便,而银元、外币缺乏找补,于是不得不被迫停了业,能勉强支持的,生意也大减了。”——南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南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志【M】1994,第7页。

 

民国时期,币制迭更,比值不一,涨落颇大。百色货币市场多以银毫为交易本位;银元以法光最流通,约占各类银元流通量的30%。桂钞流通历受广西政局变化所影响,币值处于不稳定状态,商民使用普遍怀有戒心,尤其是乡村农民,宁愿以铜元为交易本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百色市志,第465页。

 

广西的货币,自满清末叶,军阀陆荣廷任广西省都督时,直至民国十年(1921年)陆氏倒台,均发行桂钞,发行数量无法统计。陆氏失败后,桂钞之流落于商场及省内民间者,亦不可胜计,民间因留存桂钞。而致倾家荡产者,大不乏人。

1925年,黄绍竑任广西政府主席,起初亦发行桂钞,惟不似陆荣廷时代的任意发行,滥发无度。其发行制度,系由财政厅监督,经广西省银行有规划的发放,视乎省内邕、梧、桂、柳等地的商场大小,及其需要的流通量情况,而先后分期发放,投入市场。——梧州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梧州文史资料选辑 1-4辑 修订版[M]. 2016,第214页。

 

民十八至民二十(1929-1931年)之间广西战乱频繁,银根吃紧,旧镇南道属各县当时甚至直接以此币(法光与法纸——引者注)交易。——广西省统计局 . 广西年鉴( 第一回) [Z]. 桂林: 广西统计局,1934. 483.

 

法光信用程度极高,初每法洋一元兑换小洋十毫,民元以后每元换十二三毫,至十四五毫,以至二十毫。——黄旭初,岑启沃 . 田西县志[Z]. 台湾: 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本,1975. 168.

 

第一届的广西银行自成立以至停业的十年内,竟发钞至二千七百余万元之多。——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三,第1009页。

 

五、后记

在整理关于民国广西钱币史料的时候,笔者首先是明确了民国这个时间节点和广西这个范围限定词,然后把握另一个关键词钱币,并对此进行了延伸,诸如货币、财政、金融、流通等。在明确搜索信息后,笔者首先利用的是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还有一个重要的网站——广西地情网。其次就是利用收藏的广西地方志电子文档,并与广西地情网的两相比对着整理。笔者比较注重地方志史料的整理,这是因为很多古籍中所包含的钱币史料都是截止到清朝。而地方志中关于钱币的史料,一般都是集中在财政金融这一块,并且内容较多,因此笔者按着广西钱币学会潘馆长对于史料分类方面的指导,分类摘录了部分关键内容。为此,笔者十分感谢潘馆长的指导。

民国时期关于广西钱币的史料种类较多,条目丰富,但收集起来破费功夫,再加之笔者所能接触到的史料有限,因此收录的内容还不完全,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继续进一步搜集整理。

以上参考文献的具体版本均在摘录里已经标明,在此不加赘述,并向以上参考文献的作者、重印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学术期刊的作者等致以感谢。

 

作者:黎少敏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发布评论】
热门文章